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来源:中国美术馆官网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7
|
48608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发言
邓锋表示,我参与此展策划有两点体会:第一点是如何重新反思和解读徐悲鸿先生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回到概念生成的原境和发展演变的上下文中。通过徐先生的创作主张和分析其创作面貌,可以看出徐先生的写实主张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个人特质,比如写实中的理想化、象征性、文学性等等。我们今天常说徐悲鸿先生是现实主义的巨匠,是写实主义引入中国的先驱,这种认识和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作为后来者的强加与强化。因此,对于徐悲鸿先生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在历史语境中作具体研究和分析,考察其中的张力和丰富意涵;另一方面对于后来学习者,也要力求避免“主义”的框套。一旦某种“主义”与大师相嵌合,那这种“主义”往往会成为后来者的枷锁,起到限制和僵化作用。“现实”是具体而流动变化的,“写实”仅是因人而异的具体艺术处理手法。突破“主义”,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师的创造与所处时代之间的互动。第二点,在主题研究中更应注重对“主体”的“理解之同情”。徐悲鸿先生题创作与现实社会语境及个人人生际遇变化之间具有张合关系,其精神底色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主题”创作盛行的当下,如何重建“主体”是关键。只有真正做到主体的自觉与担当,才可能使主题强大而自信;只有不断走进、了解“主体”,我们才可能感受到“主题”的脉动与温度。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总结发言
张晴副馆长对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总结道:第一,重返20世纪中国历史,考察徐悲鸿的文化选择,特别是写实主义的选择,这是适合对中国民众进行文化启蒙的形式。我们研究徐悲鸿一定要回到当时的情况下,回溯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下去认识他、理解他、肯定他。
第二,徐悲鸿先生坚持了民族文化的立场与坚守,他到巴黎去是希望“为我所用”的,这就是文化自信。当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徐悲鸿早就践行文化自信了。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徐悲鸿的艺术源泉和艺术主体,是徐悲鸿艺术的基石,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无论他去法国、日本、新加坡,还是印度等国家,他吸收的艺术养料和文化养料,最终是为了形成徐悲鸿自己的文化风范和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