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悲鸿学堂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八十七神仙卷》:论其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澎湃 | 发布时间: 2018-04-06 | 141306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原徐悲鸿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全卷展出,仅展三天。这些天,为观看这一被称为“悲鸿生命”的画作,排队达两个多小时。


  张君锡是大梁人,善鉴古、有收藏,与早他100多年的南宋歧阳人张子□是否有关系?目前查不出来。但他与赵孟 关系密切,《杭州志》在记载另一位元代文人杜敬时叙述了他们几人的交往:
  杜敬字行简,汴人,至元大德间朝廷讲求礼乐之事,敬与其友张君锡寓居于杭,于时集贤柴贡父、尚书高彦敬、都曹鲜于伯机、承旨赵子昂、侍读邓善之,尤善鉴古,有清裁,敬与之上下其议论。延礻右初,朝廷首起君锡为太乐署正,次及行简,行简善鼓琴,知音律,尤长于书,喜蓄古人墨迹。大冠长裾,优游湖山文酒间。晚号夷门老人。

赵孟頫自己也有与张君锡交往的纪录,在一篇为友人任叔蹇写的墓志铭中说:
  余十年前至杭,故人大梁张君锡以上虞兰穹山寺碑求,余书读一再过曰:噫!世固不乏人斯文也,其可以今人少之哉?君锡曰:是四明任叔蹇之文也。余始闻叔 ,梦寐思见之

  由上述墓志得知,任叔 卒于至大已酉(1309),今存《朝元》之赵孟頫跋文写于大德八年(1304),正是他们在杭州密切交往之时。由此可推测,可能正是张君锡将这幅传为吴道子的画卷拿给朋友赵孟 作鉴定,赵孟 于是写了这篇跋文。从赵的跋文和汤 的记载中,都看不出《朝元》转移到了赵家。到汤 撰写《画鉴》时(约成书于元代1328-1348年间),则转到了杭人崔氏家,这时赵孟 已经去世(1322)。汤垕所说“前辈甚称赏之”,可以理解为赵孟多年前在画上写的题跋(及转述的黄山谷跋)。汤垕看到的不是由宋内府到贾似道收藏的武宗元的《朝元》原件,而是这幅“如写草书”、经赵孟 题跋的《朝元》摹本。这样,我们在汤 的记载、赵孟 的题跋、其它文献背景、现存王藏《朝元》画面本身这四者之间,就建立起了一致的、合理的联系。

  此外,还有一条证据可作参考,就是画幅的尺寸。五代至北宋的绢一般幅面较窄,现存画幅没有超过53厘米者,至南宋幅面变宽,可至110厘米。而《朝元》的高度(应即绢宽)为58厘米,大于一般北宋绢宽,合乎南宋尺寸。至此,我们可以构建两幅《朝元》的流传历史:其一为武宗元原作,经宋内府收藏、《宣和画谱》记载、后流入贾似道家,南宋德礻右末(1276年)贾似道家所有书画被没收后,该画不知所终。其二出自南宋初翟汝文之手,经南宋歧阳人张子□、元张君锡、元杭人崔氏收藏,经元赵孟 题跋、元汤垕著录,民国初年重新现身于广东,应即今纽约王己千藏本。

四、《八十七》与《朝元》谁先谁后?

  如前述,徐邦达先生认为《朝元》作于北宋而《八十七》作于南宋,杨仁恺、黄苗子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本文认为相反,《八十七》在前而《朝元》在后。以下从三个方面对画面形式进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