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委员孟广禄讲述传承的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bmrer0 | 发布时间: 2018-03-15 | 136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位小祢衡打起了堂鼓,两位小虞姬耍起了剑舞,还有数十位“小京胡”拉起了《夜深沉》……11日,在窦店第二小学的体育馆里,数百位来自该校的小学生表演起了京剧、民乐合奏等传统艺术。
“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
  四位小祢衡打起了堂鼓,两位小虞姬耍起了剑舞,还有数十位“小京胡”拉起了《夜深沉》……11日,在窦店第二小学的体育馆里,数百位来自该校的小学生表演起了京剧、民乐合奏等传统艺术。
  这是2017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的一次特别活动。在这期活动里,“谈艺说戏话北京”携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一起走进窦店第二小学,这所位于北京远郊房山区的乡村学校,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孟广禄来跟学生们聊聊传承的力量。
  同时,这也是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的一次展示。
  “手腕子会拉就不酸”
  数十位小学生的京胡合奏拉开了展示的序幕。这些孩子侧着脑袋,表情凝重,看架势,如同老琴师的相仿。一抖琴弓子,引来阵阵掌声。“小家伙,真专业。”一位老师不禁感叹了一句,“这手腕子可够要劲儿的。”
  “其实,掌握技术,姿势规范,会拉琴,手腕子就不酸。”四年级的小琴师徐博森说老师告诉他们,拉琴的时候不要大臂带动小臂,否则就会特别累。许博森是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拉胡琴的,当时学校有了这门课,又有专门的京胡社团,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学的第一支曲子是《小开门》。
  “我爸我妈很支持。”许博森说虽然父母一辈并不喜欢戏曲,但是都很支持他学习京胡,“这胡琴都是我爸妈买的。”对于练京胡是否会扰民的担忧,许博森说他在家练的时候就在胡琴上安一个消减音量的设备,不让胡琴的声音太噪。
  现场,除了胡琴的合奏以外,学生们还演出了京剧合唱、民乐合奏以及茶艺演示等传统文化节目,引来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学戏三年 结果出乎意料
  这些孩子们从开始学戏到现在,时间不过三年,但结果让台下的专家们都意想不到。而这也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资助计划”的帮助分不开。
  据了解,“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资助计划”面向全国各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开展京剧进校园的中小学校、民办京剧学校,通过资助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教学,使其更精准、专业地解决基层京剧进校园师资问题,改善基层京剧教育条件,提升京剧教育质量。同时该项计划帮助专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拓展教学实践领域,为他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广大的平台。
  这项资助计划的第一家签约单位就是窦店第二小学。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说,接到基金会资助,窦店第二小学“京剧进校园”的教学规模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去年京剧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六省市京剧进校园教学成果交流展示”上,窦店第二小学报送的两个节目都获得了教学成果优秀奖。
  据王玉珍介绍,今年窦店第二小学提出进一步扩大京剧进校园的规模,并且京剧教学纳入课本教学,向基金会申请滚动资助。经过该基金会的审评,为了鼓励和支持该校深入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决定予以“传承的力量——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资助计划”滚动资助。
  此外,王玉珍也对北京青年报表示了感谢,她说“谈戏说艺话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资助活动携手共进,体现了首都媒体对“京剧进校园”的支持与关注,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普及事业的一份担当。

  为小同学献上“包龙图” 孟广禄讲“文化传承”
  小同学的表演也引起了台下孟广禄的兴趣。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看表演,过了一会儿,他有些按捺不住,开始用手机给小同学们拍照。而在演出中间,他操起了话筒,走上舞台,临时起意,唱了一段《铡美案》里的那段快板“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在演出后,他专门与小观众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对京剧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以及自己从艺的历程。他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而京剧,就是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审美,自己的表达,去讲述中国故事。而且这些讲述方式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
  “京剧中有很多程式动作,其中有很多就是你在家里的那些事情。”孟广禄跟孩子们打趣说,“好比做家务吧,学校老师也会跟你们说,让你们帮父母做家务活吧,而京剧里很多动作也是从做家务过来的,所以孩子们,你们要想学会京剧的动作,就先帮助爸爸妈妈们做好家务。”
  “这虽然是一个比方,但也有很大的道理。”孟广禄说,“舞台上的京剧是传统艺术,家里帮助父母是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咱们流传下来的好的文化,既然是文化传承,咱们就得全面。舞台、生活,一个样儿!”
  对话
  孟广禄:京剧是块基石,您可以在上跳跃,但不能跳下去
  北青报:您如何看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孟广禄:传承是一种力量,对于文化而言,是一种“种下种子”的力量。看到刚才,我们的孩子练了三四年,这么刻苦,您可以想象,学京剧以及我们的戏曲艺术,有多难。
  我们的吃苦,就是为了继承,因为只有继承才能有所发展。在继承方面,我们如何领悟老师的艺术思维:他想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唱?我们唱戏,不是研究我们自己,是研究观众,他想知道什么,你唱什么,他最喜爱。就像总书记说的,一切为了人民;那么,唱戏其实也是一样。我们唱戏如何让观众喜爱,让艺术能够有一种真正的感染性、教育性,所以文化的力量就像水一样,大道无形,我们要把握好方向。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自己的饭碗端起来,吃我们自己种的粮食。
  北青报: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
  孟广禄:您好比裘先生演包公,我师父也演包公,他们原来的唱词是“三口铡,铡的是贪官污吏恶霸与土豪”,现在我们加上词句了:“三口铡,铡的是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恶霸与土豪。”为什么这么改?这就说现在领导犯了法了,能不管吗?这就反映我们当下的法制建设,也说明文化要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北青报:您和同事们在天津下乡演出的情况是怎样的?
  孟广禄:我们在天津一年大约200多场的演出,其中下基层、下乡村演出得有100多场。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可以把很多观众拉进来。
  北青报:那您这压力得多大,人家都说天津观众最懂戏了。
  孟广禄:唱响主旋律,我们得做什么饭,让人家吃起来得舒服,看得也舒服?所以我们就得背后下功夫。好比说舞台上我们需要做个动作,这个动作和这个唱词的词句以及站位,以及这个眼神,怎么统一在一起,尤其是“警句”。最要紧的地方,这就得研究、挖掘。这得有一种追求艺术的渴望性。
  北青报:说到表演,说到人物,现在人们特别爱争论东方如何,西方如何,而过去像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说得少了,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孟广禄:现在观众的视野不一样了,但是离不开“移步不换形”。京剧就好比是块基石,我们可以在上面跳跃,但你不能跳下去。你不能搞得京剧不像京剧了。
  总书记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我们唱京剧的人,要找一个会说话的镜子,告诉你哪不对,哪不行,跟做人一样:看见你缺点不告诉你的,那不是朋友。
  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不能像网上,你夸我,我夸你;你炒我,我炒你,你有多棒,我有多棒,我们要交真朋友——能给你指出缺点的人,那才是真朋友。现在都交什么朋友呢?天天弄帮粉丝,捧我,点赞我……
  北青报:好家伙,您这一说,以后我都不敢给您点赞了。
  孟广禄(笑):我就说啊,好就是好,不好你自己心里也得知道,你也不是小孩。成熟的演员,就要有成熟的智慧。演员要都不知道自己艺术的方向,这还叫成熟吗?摄影:王晓溪 
悲鸿画库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