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知道徐悲鸿的大名,实际上徐悲鸿背后还有一个“徐悲鸿学派”
来源: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6-27
|
1877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央美术学院今年迎来了建校百年(包括其前身)。而曾经担任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的徐悲鸿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即将拉开帷幕的北京保利春拍,特意首次公开推出“徐悲鸿学派”主要成员的佳作拍卖专场,在学术圈和艺术收藏界引起热议。
艾中信 ( 1915-2003) 林荫道、海港日出、朝霞、寂静的夜 韦启美为抗战初期到40年代末第三期徐悲鸿弟子,少时师从孙多慈,1942年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师从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进入80年代,韦启美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开始追求新的表现技巧、新的题材和意境,在形象塑造中做减法,更为关心生活及自然的个人情感体验,他自己将其概括为“简约”和“诗意”。这种形式与意蕴两方面的现代主义追求,使其显示出与同时代艺术家中的大胆革新之处,尤为难得。
韦启美 (1923-2009) 松岗
王式廓是徐悲鸿尤为器重的从解放区转入教学体系的艺术家。王式廓曾在国立杭州艺专和上海美专学习,曾经跟随吴大羽学素描、跟随李苦禅学习中国画,上世纪30年代远渡东洋,师从藤岛武二,受到印象派野兽派的熏陶,而回到国内后受到民族危难的感召,以写实主义的方法表现社会疾苦。王式廓因其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名声赫赫。实际上他在写实基础上的个人表达追求,一直贯穿创作始终。尤其从其早期的静物、人物创作中可见一斑。 1936年王式廓在日本
王式廓 (1911-1981) 静物
戴泽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因循拙朴的写实画风,成为了徐先生赏识的学生。1953年徐悲鸿去世,戴泽为最年轻的治丧委员,参与筹备其遗作展、建立纪念馆,并独立修复了徐先生的代表作《奚我后》。戴泽早期的艺术吸取了法国学院派、印象派与中国传统水墨之精髓,别开生面。中年的戴泽以墨、色、光结合的系列国画作品,借鉴了油画中光色形式要素的表现,同时不拘泥于瞬间的光影变化,而更注重画面色调组成的表现力量,是中西合璧的新探索、新进展。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戴泽更加倾心于后印象派的风格,同时以身边之物入画,沉浸于表现自己对对象的感觉和认识,“道法自然”,用本能的艺术直觉达到了创作的自由,达到了全新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