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治国录》(117):毛泽东与徐悲鸿、廖静文的革命情谊
来源:浙江省委统战部网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40681 次浏览 | 分享到:
  毛不是仅仅把革命带给中国的人,他还对中国实行了改革,使它朝气蓬勃。因为对他来说,革命不是一种有之境的行动,而是一个要不断更新以保持其目的的有机过程,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改变他的人民的思想和意识。
  毛不是仅仅把革命带给中国的人,他还对中国实行了改革,使它朝气蓬勃。因为对他来说,革命不是一种有之境的行动,而是一个要不断更新以保持其目的的有机过程,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改变他的人民的思想和意识。
——加拿大《新闻报》


图为徐悲鸿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之一
毛泽东与徐悲鸿:翰墨往来见深情
  徐悲鸿(1895-1953),著名画家,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1919年留学法国,受到严格的素描训练,其间还曾游学德国、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1927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后调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6年因拒绝为蒋介石画像,被迫离开南京,流亡桂林。1945年参加重庆文化界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要求废除国民党一dz制dc,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8月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团结进步画家和教师,出任北平美术家协会荣誉会长,与国民党反动派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对抗。倡议国画改革,与北平的保守派展开国画论战。北平解放前夕,两次拒绝飞往南京。解放后,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4月,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病逝。他与毛泽东之间翰墨往来颇显深情的一段友谊,一直传为佳话。
  虽然在建国前毛泽东和徐悲鸿从未谋面,但是两人彼此都有所耳闻、相知神交。毛泽东 十分赞赏徐悲鸿,不仅佩服其以高超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绘画作品闻名于世,而且更以其世人所称道的高尚人格引为知己。
  1942年10月,由周恩来从革命圣地亲自带来的延安木刻作品30余幅在重庆展出。这些散发着边区生活浓郁气息、颇具红色根据地活泼向上风格的作品语言纯朴,主题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特别引人注目。徐悲鸿兴致勃勃前来参观并十分仔细地看完了全部作品,并在10月18日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了一篇热烈中肯的相关评论。毛泽东获悉后十分高兴,并亲自批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徐悲鸿的文章。
  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由郭沫若草拟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全文。包括徐悲鸿等美术家在内的372名重庆文化界著名人士在上面签字,响应共产党提出的“争取民主,反对独裁,拥护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
  此事震动全国。蒋介石震怒了,他把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特务头目张道藩找去大骂一顿,并责问为什么文化界一些重要人物都被共产党拉走了,并命令他一定查清,另外发表一个声明。接着张道藩派人来找徐悲鸿,转达蒋介石的意思,要其登受骗声明,否则对徐悲鸿十分不利。但徐悲鸿毫不动摇,严词拒绝。
  毛泽东知道此事后,更加钦佩徐悲鸿的正直和骨气。
  辽沈战役之后,平津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北平艺专的国民党分子发动了一场“南迁运动”。国民党要迁走的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将艺专的一大批美术界、音乐界的中坚力量搬到南京去,徐悲鸿就是他们要弄走的主要对象。国民党当局给徐悲鸿送去两张机票,迫使他南下。早在1948年底,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接见田汉时,就希望田汉到北平后,能够留住徐悲鸿等文化名人。1949年初,田汉一到北平,便来到徐悲鸿的住处,对他说:“我从解放区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让我转达口信给你,希望你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徐悲鸿闻言,禁不住想:毛泽东、周恩来日理万机地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还挂念着北平文化界,记挂着自己并托以重任,内心深受感动。徐悲鸿于是与国民党党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南迁”斗争。他亲自召集校务会议,当场决定将国民党发给艺专的“南迁费”换成小米,补贴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徐悲鸿还来到齐白石家,郑重劝告齐白石切勿轻信谣言,共同迎接解放。
  徐悲鸿恳请毛泽东为美术学院题写院名,毛泽东欣然挥毫并附写一封饱含谦虚之短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在北平解放后不久北京饭店一个宴会上,毛泽东和徐悲鸿首次见面。“徐老先生”,毛泽东紧紧地握住了徐悲鸿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为北平的文化界做出的努力呀!”
  徐悲鸿激动地连声说:“不敢当,不敢当,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不仅希望徐先生能留下来,我们还希望徐老先生在今后能为国家的美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毛泽东关切而又很谦逊地询问了徐悲鸿的工作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徐悲鸿事后才知毛泽东称他为“徐老先生”,其实毛泽东还比他大两岁呢。
  1949年7月,徐悲鸿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首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7月6日7点20分,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中南海怀仁堂,看望与会的全体代表,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即席讲话。在谈到音乐上“中西”结合的问题时,毛泽东特别举了徐悲鸿的绘画作为范例,认为他既保持和发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优秀的东西,把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时刻,徐悲鸿有幸和一些文化名人应邀,同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一道,走上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和顔悦色地对徐悲鸿说:“俗话说,文如其人。看你笔下奔马那气势,又听说你走路其快如飞,我想,这里面是不是有辩证哟!”说完爽朗地大笑起来。徐悲鸿也被逗笑了。毛泽东又亲切地向徐悲鸿询问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国立美术学院”)的情况。趁此难得的机会,徐悲鸿灵机一动,忙讲出了欲请毛泽东为中央美术学院题写院名的想法。毛泽东十分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很快,毛泽东欣然挥笔写好后,立刻派专人送到中央美术学院。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徐悲鸿写去了一封信说:
  悲鸿先生:
  来示敬悉。写了一张,未知可用否?顺颂教祺!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信中寥寥数语,却不乏谦虚之意。
《治国录》(117):毛泽东与徐悲鸿、廖静文的革命情谊

  毛泽东所书的“国立美术学院”六个行楷大字,写在信页上端,笔姿紧敛严谨,挺拔劲直,与下面的信文书迹异然有别,一刚一柔,一方一圆,很能说明书法家毛泽东挥毫时的用心。
  1950年4月1日,国立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门口装饰一新,正式挂出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国立美术学院”的牌子。学院入口处正面墙上是徐悲鸿的手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句名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这两处分别出自毛泽东和徐悲鸿之手的佳作,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衬生辉,耐人寻味。
  面对李苦禅诉说不平之告状长信,毛泽东及时写信让徐悲鸿办理。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画家李苦禅不肯为日伪政权工作,仅以卖画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困难。日本投降后,李苦禅任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专任教授,教授写意花鸟画,但收入很低。建国初期,美术界一些人认为“花鸟画是资产阶级欣赏的画,不能起到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的作用”,虽然徐悲鸿主张开写意花鸟画的课,但因各种原因其主张并未施行。1949年暑假时李苦禅被改为“兼职教授”,每周只限上两节课,其余时间去陶瓷系工作室画瓷器,最后干脆脱离教师队伍去看大门、卖戏票。一家6口靠他每月12元的薪水度日。
  1950年夏末,李苦禅喝了些酒,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郁闷,提笔横涂竖抹了五张宣纸连成的长信,将积压在心头的不平和愤懑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写给早年有过交往的、曾是“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同学毛泽东。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收到来信后,立即着手处理,虽然他对 30多年前的这位老同学的印象记得不很清晰,但对李苦禅那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草书却是十分欣赏,认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当即给徐悲鸿写了一封信:
  悲鸿先生:
  有李苦禅先生来信,自称是美术学院教授,生活困难,有求助之意。此人情况如何?应如何处理?请考虑示知为盼。
  顺颂教祺
  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八月二十六日
  徐悲鸿接到毛泽东的信后,立刻将李苦禅的有关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没过几天,为进一步了解李苦禅的情况,毛泽东还派秘书田家英来到李苦禅家中探访。田家英对李苦禅说:“李教授,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他很关心你的问题。主席说刚刚建国,正忙于结束战争和恢复生产,有许多事情等我们去做,现在国家经济很困难,对文化事业还有一时顾不到的地方,一时对美术工作者关心不够,欢迎你经常提出宝贵意见。”略作停顿,说:“我来时毛主席说了,您的写意画还要坚持画下去,子孙后代还是会需要的。”李苦禅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临别时,田家英对他说:“您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一定会妥善解决。”
  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徐悲鸿很快抓紧解决问题,并在这年10月恢复了李苦禅的教授职务,将其工资每月增加到62元。从此,李苦禅报效祖国的愿望得以实现。
  为保护和重用人才,徐悲鸿给毛泽东写信反映并要求予以特殊帮助。
  建国前,徐悲鸿曾经在报纸上得知天津有一位做过中学教师的石永懋(颇有才华,诗文功底较深,擅长行书,还长于中医)著有《论语正》一书,对《论语》有很深的研究。徐悲鸿购得此书后仔细阅读起来,深感石永懋见解独到、入情入理,暗自叹服石永懋博学多才,是一位研究古代语言不可多得的人才、书法篆刻高手。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石永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参加过青年党,成为有历史问题的人,因而工作无着落,生活难以为继,失业在家。
  徐悲鸿听说他的情况后,觉得特别可惜,便于1950年10月13日,向毛泽东上书反映这件事,主要内容是关于石永懋的工作安置问题。徐悲鸿希望毛泽东能帮着想个办法。还把石永懋所著《论语正》一书(线装上下两册,天津大公报馆1946年出版)附信赠给毛泽东阅览。从中可以看出,徐悲鸿作为艺术大家,对于国学知识的重视程度。
  百忙中的毛泽东,很快于徐悲鸿上书转天提笔复信——

  悲鸿先生:
  十月十三日给我的信并附石永懋先生所为书二本均已收到。同意先生的意见应对石先生予以照顾。最好在先生所办的学校予以位置,如不可能则请持此信向中央文教委员会接洽酌定解决办法。此复。
  顺致
  敬意
  毛泽东
  一月十四日




  由于徐悲鸿在信中对石永懋做了一番简要介绍,毛泽东对石永懋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达成了帮助石永懋的共识。估计他是考虑到了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安置石永懋可能会有困难,才特意让其找中央文教委员会商量解决办法的。这是毛泽东对石永懋的安置问题提出的基本解决思路。
  石永懋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安置,尚待考证,但是,毛泽东这封不寻常的手书,确实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毛泽东日理万机,能够如此关爱知识分子和重视人才,确实值得敬佩,而且徐悲鸿每次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都是亲笔回信。可见毛泽东对徐悲鸿的重视,两人情谊该有多深!
  患病在身的徐悲鸿作画歌颂毛泽东和新中国,专绘《奔马》、写对联献给主席60寿辰。
  毛泽东对徐悲鸿的关怀,以及党和政府对美术文化建设的重视,尤其是毛泽东的谦逊襟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徐悲鸿,激发他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美术文化建设当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徐悲鸿画的奔马题为《奔向太阳》,欢呼新生的人民政权。同年作的《在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一画,更是充分表达了徐悲鸿的心声。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徐悲鸿又热情地为很多劳模画肖像。抗美援朝战争中,徐悲鸿为志愿军创作了《奔马》,还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在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一番极富鼓舞性而条理分明地讲话,使得徐悲鸿心潮澎湃,一时即兴创作了一幅毛主席头像素描。后来,徐悲鸿的好朋友、原人民出版社高级编审常君师要求徐悲鸿送给自己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徐悲鸿便将这幅素描拿出来,赠给了常君师。由于时间非常紧张,赠送这幅素描时徐悲鸿连印章都没有盖。常君师一直把这幅心爱的画带在身边,使这幅珍品保存了下来。
  1950年,对外文委和文化部主持欲在苏联举办大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览会”。徐悲鸿为这个展览会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巨幅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他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热爱,在血压高达200的情况下画了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陈列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徐悲鸿晚年作画的照片,徐悲鸿坐在凳子上,拿着油画笔往画布上画着,画布上就是穿着大衣的毛泽东,微笑着朝群众挥手致意,许多人挥舞鲜花,欢呼雀跃。


图为徐悲鸿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

  此时,徐悲鸿的身体已经很衰弱,每天一清早他就立在凳子上不停地作画。但是,这幅油画创作终因他的身体不支而停笔。周恩来知道后,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和创作,亲自看望徐悲鸿,共同商讨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怎样继续进行创作。周恩来对徐悲鸿说:“你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这幅画想得很好,如果早一点告诉我,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好计划一下,可以如愿以偿的。”周恩来一席话使徐悲鸿又一次受到极大鼓舞和教育。在这幅画创作过程中,徐悲鸿请了不少人到他家去看,听取意见,反映了徐悲鸿对毛泽东的热爱之情。
  徐悲鸿自1951年患脑溢血后,身体一直不好。但他眼看1953年底将是毛泽东的60寿辰,就在这一年上半年,他铺纸提笔一鼓作气泼墨挥就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准备献给毛泽东的,画面是一幅饱蘸徐悲鸿高涨热情和满腔激情用墨泼绘的骏马,它高高地昂起头长瞻,仿佛刚刚挣脱缰绳,获得了永远的解放和新生,它如疾风闪电似地向前奋蹄驰骋飞奔。在画面的右侧,徐悲鸿劲的大笔题写了“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他所感受的人民获得解放之后那种无比欢欣鼓舞的心情。另一幅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除此之外,徐悲鸿还为祝贺毛泽东的60寿辰写了一副对联:“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功勋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毛泽东得知徐悲鸿去世噩耗后深为惋惜,特意派秘书带亲笔信去看望家属。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劳累过度,脑溢血复发,抢救无效,病逝于北京医院。毛泽东闻知徐悲鸿病逝的噩耗后,非常痛惜,追思不已。
  在整理遗物时,廖静文又看到那幅奔马图。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她知道将这幅奔马图献给毛泽东是徐悲鸿的遗愿,于是,她将画装裱后托人携着自己的信送给了毛泽东。
  同年12月13日,毛泽东收到信和画后,感念万端,在百忙中写了一封回信,特派秘书田家英去中央美术学院看望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并带去这封亲笔信。对徐悲鸿的去世表示哀悼,向徐悲鸿的亲人表示慰问。信中写道——

  静文同志:
  十月间的信和徐先生所绘奔马,早已收到,甚为感念。兹派田家英同志询问你们的情况,如有困难,请告知为盼!


  此信甚短,却字字沉重,仿佛浸透了毛泽东对徐悲鸿万般的悲痛、惋惜和悼念之情。对他那幅立意高远的奔马图及题画诗也颇有感触,这是一位文化界的老战士对党的无限信任和忠诚。如今,人已逝去,但他对党的信任和忠诚永久留在了这幅画中。毛泽东正是以真诚的关怀帮助着徐悲鸿一家大小。短短数语却见其情其意是何等挚诚感人。
  于是,受托登门拜访的田家英劝慰说:“徐夫人,毛主席让我转告你,他说徐先生一生襟怀坦白,是个好人,他很敬重他。希望你把心放宽些,要节哀,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廖静文含着眼泪激动地说:“谢谢”。
  “徐夫人,毛主席让送这封信,在交给我这封信后当我走出毛主席的屋子时,毛主席又把我叫了回去,再三细心地嘱咐我说:‘要告诉廖静文同志,一定要她把徐先生遗下的幼小儿女好好抚养成人。’你现在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全力帮助的。”
  读着毛主席满含牵挂之情和细致入微关爱的信,听着田家英述说的充满感情的话,廖静文的眼睛愈发湿润了,她的泪水止不住从双颊滚滚流下,以至低声啜泣起来。她对毛泽东的关怀感激万分。一会儿后,她擦拭着眼泪,回答道:“请你转告主席,谢谢他对我们的关心,我没有什么困难,我一定会把孩子抚育成人,让他们继承悲鸿的遗志的。”
  徐悲鸿去世以后,经周恩来批准,在故居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亲笔为纪念馆题名——“悲鸿故居”。正如周扬所说:“为徐悲鸿建立纪念馆,表示了人民和国家对他的成就的高度评价和重视,这也表示了人民对他的深刻怀念。”


徐悲鸿 毛泽东肖像 素描 1949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廖静文先生书法
作者:孟红
收集整理:毛泽东思想总群
来自:浙江省委统战部网
悲鸿画库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