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十七神仙卷》:论其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澎湃 | 发布时间: 2018-04-06 | 140680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原徐悲鸿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全卷展出,仅展三天。这些天,为观看这一被称为“悲鸿生命”的画作,排队达两个多小时。


  另外,《朝元》(及《八十七》)中的乐队结构也透露出与唐代文化的隔膜。榜题“仙乐龟兹部”下有乐女数人,分别有持琵琶二人、腰鼓一人、横笛一人、排箫一人、笙一人、竖笛一人、拍板一人。这七种乐器至今都还在使用,但有一种北朝至唐代十分流行而今不使用的乐器“竖箜篌”图中没有。竖箜篌是龟兹乐中非常重要的乐器,经常列在乐器名单的首位,如《旧唐书》: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裤。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裤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拔一,贝一。毛员鼓今亡。……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有项如轸。

  观今存敦煌莫高窟西魏至五代壁画,大部分乐队中都有这种被称为“胡乐”的竖箜篌。如初唐220窟、61窟、盛唐45窟、中唐201窟、112窟、154窟、晚唐156窟等。既然《朝元》刻意标明“龟兹乐”,却缺少了典型乐器竖箜篌,似乎表明作者已经离那个流行龟兹乐的唐代有些距离了。《八十七》也一样。

六、余论:《八十七》的作者可能是谁?

  由于《八十七》卷首卷尾均残,看不出是否原有款署或收藏印章,所以也就无从论证作者。徐悲鸿高度评价《八十七》的作者:“古今画家才力足以作此者,当不过五、六人:吴(道)玄、阎立本、周日方、周文矩、李公麟等是也。”从艺术表现力和成就看,此说大体站得住。以徐悲鸿的思维逻辑,阎立本、周日方、周文矩、李公麟四人都有大致可信的作品传世,与《八十七》不相似,所以只有归于无传世作品的吴道子了,他用的是排除法。而本文认为,《八十七》不是唐画,又在南宋前期的摹本《朝元》之前,那么除了排除阎立本、周日方、周文矩、李公麟外,也排除了吴道子。那么,徐悲鸿所列名单就排除殆尽。

  本文承认《八十七》是一位超级高手的作品,其时段应在北宋前期。能否在这一时段为《八十七》寻找可能的作者?我认为可能有两位符合条件。

  第一位是前面提到过的宋初著名画家王 ,生卒年不详,大约活跃于武宗元之前,盛名于乾德、开宝间(963-976),被时人认为是当代的吴道子,武宗元对他十分崇拜。北宋两个文献对他记载如下:

《宋朝名画评》卷一:

神品六人

王瓘

  王瓘,字国器,河南洛阳人,美风表,有才辨,少志于画,家甚穷匮,无以资游学,北邙山老子庙壁吴生所画,世称绝笔焉。瓘多往观之,虽穷冬积雪,亦无倦意。有为尘滓涂渍处,必拂拭磨刮,以寻其迹,由是得其遗法。又能变通不滞,取长舍短,声誉籍甚,动于四远,王公大人有得瓘画者,以为珍玩。末年,石中令以礼召瓘画昭报寺廊壁,厚酬金币,故于乾德、开宝之间,无与敌者。身死之日,画流相帅哭之。虞部武员外宗元亦河南人,每叹曰:“吾观国器之笔,则不知有吴生矣。吴生画天女颈领粗促,行步跛侧。又树石浅近不能相称。国器则舍而不取,故于事物尽工。复能设色清润,古今无伦,恨不同时,亲受其法。”翰林待诏高克明亦谓人曰:“今若得国器画,何必吴生。所谓买王得吴矣。”识者以为知言,子端,亦有名于时。评曰:本朝以丹青名者不可胜纪,惟瓘为第一。何哉?观其意思纵横,往来不滞,废古人之短,成后世之长,不拘一守,奋笔皆妙,诚所谓前无吴生矣。故居神品上。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