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温儒敏:文化兴国运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22328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种肯定和坚守,信念与期望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您认为如何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

  温儒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一种肯定和坚守,信念与期望。文化自信其实也是软实力,拥有这种坚定的自信,就拥有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能众志成城,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奋进,开创美好的未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但要靠经济硬实力,还要靠文化自信的软实力,没有文化自信,也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传承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这两个“传承”都还要落实到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要认清其独特价值、鲜明特色,认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当前为何要强调文化自信?就因为存在有“不自信”。对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是一种“不自信”。历史观、价值观的混乱,其实也是因为“不自信”。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讲清楚中华文化”,当然包括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文化工作者这方面的责任是很重的。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提倡开放的文化胸襟,既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理性地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他种文化的优秀充分为我所用,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养分。当然要警惕“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这本身就是缺少文化自信,还带有盲目崇洋的心态。我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就曾经提出要克服学术上的“汉学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盲目的“跟风”。有些评论家,甚至包括某些颇有名气的学者,对汉学、特别是美国汉学有些过分崇拜,他们对汉学的“跟进”,真是亦步亦趋。他们有些人已经不是一般的借鉴,而是把汉学作为追赶的学术标准,形成了一种乐此不疲的风尚。所以说这是一种“心态”,是对本土学术发展不利的。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影响,因为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是有害无益的。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更新和重建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借鉴,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汲取。拿文学研究来说,没有开放的世界性的眼光和胸襟,光是回归传统,就和“汉学心态”一样偏颇,也是不可能建构适合当代社会的理论批评的。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