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
《八十七神仙卷》:论其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澎湃 | 发布时间: 2018-04-06 | 140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原徐悲鸿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全卷展出,仅展三天。这些天,为观看这一被称为“悲鸿生命”的画作,排队达两个多小时。

丁亥正月十九日海上谢稚柳书

朱光潜题跋(1948年秋):
  唐以前人物造象之用笔布局,约有二端,一则如武梁祠及新津汉墓石函诸作,大笔濡染,沉雄朴茂;一则如魏刘根造象及顾恺之《女史箴图》诸作,细线钩挑,精妍整肃。以书譬之,则隶与篆之别也。是幅盖画中之铁线篆。人物近百,而姿态服饰各具个性,仪仗成列,西行而升降,向背变化,多方形成,□生动之韵律,于衤氐敬肃穆之中寓雍容愉悦之趣,是古典艺术之极致也。悲鸿先生永宝之。
卅七年秋光潜敬题

徐悲鸿跋四(1948):
敬致亡友
  许地山教授在天之灵,以君之力,今此国宝复还国土,而为不佞毕生慰籍者,仍吁君灵呵护之也。悲鸿

  观以上徐、张、谢的跋文,可以看出他们至少有两次关于《八十七》年代与作者的讨论。第一次是1937年徐悲鸿鸿刚买回此画不久,当时他们三人都认定这是一幅唐画,从徐悲鸿题跋的语气看,张大千似乎认定作者为吴道子:“吾友张大千欲定为吴生粉本,良有见也。”但第二次(1947-1948年)他们分别题跋时情况发生了些许变化,除了张大千买回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可做比较外,张、谢二人都去过了敦煌莫高窟,在那里呆了较长的时间,有了仔细观摩、临摹历代壁画真迹的经历,这无疑使他们的鉴赏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参照胸中的敦煌尺度,谢稚柳和张大千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八十七》与敦煌晚唐画风相同,而不是盛唐。先是谢稚柳提出了认定《八十七》作于晚唐的两个理由,一是敦煌壁画“于晚唐之作,行笔纤茂,神理清华,则此卷颇与之吻合”;二是见了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将《八十七》与之比较,认为“风神流派质之此卷,波澜莫二,固知为晚唐之鸿哉。”后有张大千直接说:“悲鸿所收画卷,乃与晚唐壁画同风。”众所周知,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这实际上是委婉地否定了《八十七》为吴道子原作。

  与徐悲鸿持相同观点且徐跋中最先提到的人是徐的挚友盛成。盛成(1899-1996)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早年留学欧洲,以《我的母亲》轰动法国。曾先后任教于巴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曾写过论文《唐代美术》。1947年到台湾大学任教至1965年,所以1948年徐悲鸿重新裱装《八十七》并请人写跋时,盛成不能到场,只能由徐悲鸿回忆。盛成首先提到盛唐公孙大娘舞剑器与吴道子作画的著名典故,然后充满激情地说:“倘非画圣,孰能与于斯乎?”画圣指吴道子,唐张彦远说:“吴宜为画圣。”宋郭若虚说:“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盛成以略为含蓄的文学方式表达了对《八十七》作者的推断。虽然他蜚声海内外,但毕竟不是专门的书画鉴定家,于是徐悲鸿又借张大千之口更为直接地说:“吾友张大千欲定为吴生粉本,良有见也。”可见张大千口头上说过“欲定为吴生粉本”,只是“欲”而已。十一年后(张跋说是十二年),在果真书写题跋时他改变主意了,说是“晚唐”。然而徐悲鸿仍然坚信此图为吴道子真迹,除了盛成的支持外,他的依据主要是出自对其艺术品质的判断,可能还有一幅他见过且评价极高的唐画《醉道图》。他将《八十七》与吴道子的关系比作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刻与菲迪亚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