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鸿篇巨制首次合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426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愚公移山》中国画版局部 《愚公移山》画稿 素描 33.5×56cm 1940年 1939年,徐悲鸿受泰戈尔之邀赴印度讲学与展览,展览也展出了徐悲鸿分别以油画和国画创作的泰戈尔像,尤其是水墨版本的泰戈尔像,可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效果媲美。画家对人物的塑造完整、浑厚,衣纹线条的组织优美流畅,通过墨线的穿插和疏密浓淡的变化表现出银色的须发和厚重的长袍。
对双目的刻画尤其细致入微,泰戈尔凝视着前方,好像在构思新的诗篇。诗人一手握本,一手拿笔,动作自然生动,极具神情,它们似乎也在传达着泰戈尔的思想,与脸部表情互相呼应。一片树林作为浓郁的背景,衬托着沉思中的诗人。两只小鸟站在树梢上,与他相伴,真是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这张画突破中国肖像画不涂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传统手法,以强烈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徐悲鸿 《泰戈尔像》 纸本设色 51x50cm 1940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侧目》 纸本设色 111x109cm 1939 徐悲鸿纪念馆藏 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为系列主题创作而绘制的图稿,通过这些描绘出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徐悲鸿的醒狮、雄鸡都是用以物喻人的描绘方式来表现出的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部分是对徐悲鸿马的全面展示,单马、群马、四马,他的马家喻户晓,就像齐白石的虾一样,但徐悲鸿的马跟古人的马不一样,他的马很瘦,腿很长,没有缰绳,信马由缰,没有束缚,表现了他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精神。 徐悲鸿 《奔马》 纸本设色 130x76cm 1941 徐悲鸿纪念馆藏 比如创作于1941年的这件《奔马》作品,当时正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最艰难的时刻,徐悲鸿在新加坡心急如焚,所以画这张奔马图,这张作品在他那里叫《追风》也叫《前进》,寓意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表现他对国家、人民的关怀和战争胜利的愿望。这幅作品也成了徐悲鸿奔马图的符号:“我个人认为,这匹马代表了中国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中国人将龙马精神,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徐悲鸿的马代表了中国人民那种勇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