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来源:中国美术馆官网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7
|
48654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负责人邵晓峰发言
邵晓峰表示,大展来之不易,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从展览定名、策划、序言以及推进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对大展的重视、落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展有三大主题,我讲第二主题——图稿叙事。1940年7月,徐悲鸿完成国画《愚公移山》,9月,完成油画《愚公移山》。在构图上,油画《愚公移山》取消了国画《愚公移山》中的挑筐壮汉与负重大象,并将大肚壮汉从开山行列的左二换到左一。油画远景更为开阔,将视线引向天际。《愚公移山》的成熟得益于画家对主题与素材的苦心经营。徐悲鸿为此做了大量速写、素描,用得较多的是一位长得像鲁智深的印度人,徐悲鸿对其魁梧身材很感兴趣,他在1940年投寄《宇宙风》发表的作品名就叫《印度的鲁智深》。他对画中动作做了许多解析,譬如看他表现开山者的十几幅素描,脚踩大地,血脉偾张,青筋凸起,刻画入木三分。徐悲鸿还画了很多其他图稿,正是进行不断地反复推敲与精心优选,使他的创作思路越来越明确。这一主题既有《愚公移山》的图稿叙事,也有泰戈尔的图稿叙事,都与印度有关,其核心是愚公移山,不仅是古老神话的现代体现,更是追求自由的艺术史诗。
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发言
王雪峰讲到,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下,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武器,它针对国民性,针对外敌入侵,针对救亡,徐先生将西方的写实主义技巧带入到中国水墨画中来,开创了中国水墨画现代主义的新路径,这是切合20世纪社会背景下大众主义思潮的,徐先生的艺术是积极往外求的,是介入社会的工具,是为时代服务的。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是反对写实的,这是文人画对“形”的观念。文人注重修身,道家和佛家讲修行,文人画家很多都是有实修经历的,他们在实修中如通过打坐入定的方法,明心见性,把心里面的尘垢去除,能将自己的澄明心境表现到绘画中来。这种绘画模式是向内求的,是直指人心的。后世以卖画为主的文人画是末流,那只有文人画的壳,精神已经无觅,徐悲鸿更多反对的是文人画的末流。向外求、向内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两种不同的方面。在今天这样的一个语境下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能使我们中国的绘画走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