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
学派与体系:“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刍议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9 | 575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具体情境中,酝酿于国立中央大学、聚集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化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具有艺术共识性的教育实践与艺术创作群体,其正式命名出现甚晚,主要得自徐悲鸿、吴作人的学生艾中信在20世纪80年代对徐悲鸿及其追随者进行的总结性阐释,是艾中信在“徐悲鸿学派”、“徐悲鸿教学体系” 的认识上,针对这个群体的基本特点给予的命名和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没有留学经历对他们在建国后对外汲取的热情和理性还是有影响的,未曾留学的人显然更积极更热情地希望通过苏联了解和掌握西方写实造型方法中的有益因素。

  由于这22人不完全是俗称为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历生,其中亦有部分是徐悲鸿的旁听生,因此本文笼统地以“弟子”称之,而在“弟子”名下,并不否认他们与中央大学艺术系其他教师之间的转益多师关系。实际上,他们中多数首先是中央大学艺术系弟子,其次才是“悲鸿弟子”。这些弟子除个别籍贯于或来自于北平外,绝大多数是南方人,且生源总体上呈现出随中央大学由南京内迁重庆、沿长江流域自东向西分布的特点,而尤以籍贯江苏者为多,比例几近半数,与徐悲鸿有天然的乡土情谊。因此,当其中绝大多数弟子在1946年至50年代初先后因徐悲鸿召唤而进入北京时,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北京画坛在20年代就形成的由南方画家主导的格局。其中,曾被国立北平艺专先后聘任的有15人,他们是:王临乙、吴作人、李文晋、萧淑芳、黄养辉(1912.1.10-2001.6.1,江苏无锡人)、夏同光、冯法祀、孙宗慰、艾中信、康寿山、齐振杞(1916-1948.6.24,北京密云人)、宗其香、戴泽、万庚育、韦启美。此后,被中央美院先后延聘、增聘的共有20人,他们是:王临乙(1908.8.25-1997.7.16,上海人,任教于雕塑系)、吴作人(1908.11.3-1997.4.9,江苏苏州人,任教于油画系)、李文晋(1907.5.13-1983.2.3,江苏高邮人,1951年调离)、张安治(1911.1.21-1990.11.18,江苏扬州人,1964年因北京艺术学院合并撤销而调入中央美院)、萧淑芳(1911.8.19-2005.12.20,广东中山人,任教于中国画系)、陈晓南(1908.1.15-1993.10.14,江苏人,任教于版画系,1961年调任广州美院版画系)、夏同光(1909.6.2-1968.9,江苏南京人,任教于版画系)、冯法祀(1914.5.14-2009.7.16,安徽庐江人,任教于油画系,1961-1979年曾调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孙宗慰(1912.7.29-1979.5,江苏常熟人,任教于油画系,1955年调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文金扬(1915.7.27-1983.7.21,江苏淮安人,任教于技法理论教研室)、艾中信(1915.10.13-2003.12.28,江苏川沙人,任教于油画系)、康寿山(1917年9月生,湖南衡山人,任职于出纳组,1953年调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梅健鹰(1916.1.7-1990.4.23,广东台山人,任教于实用美术系,1956年随实用美术系合并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宗其香(1917.11-1999.12.29,江苏南京人,任教于中国画系)、李斛(1919.9.20-1975.11.10,四川大竹人,任教于中国画系)、戴泽(1922年3月23日生于日本京都,四川云阳人,任教于油画系)、万庚育(1922年生,湖北黄陂人,任职于出纳组,1955年调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张大国(1921.12-1986.9.1,四川永川人,1964年因北京艺术学院合并撤销而调入中央美院)、韦启美(1923.9-2009.7.7,安徽安庆人,任教于油画系)、梁玉龙(1922年6月8日生,湖南长沙人,任教于油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