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百花——何铮《苏绣艺苑绽新花》
来源:网络
|
作者:丛萌
|
发布时间: 2018-04-08
|
2439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2016中国(苏州)“启迪·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一个熟悉的获奖人员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她参展的两幅刺绣作品,一举获得了银奖和铜奖,着实让我感到惊讶。
何铮
在2016中国(苏州)“启迪·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一个熟悉的获奖人员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她参展的两幅刺绣作品,一举获得了银奖和铜奖,着实让我感到惊讶。
一位离开刺绣专业岗位二十年的艺人,至今仍是宝刀未老,技艺高超,其诀窍何在?不禁使我瞬间有了追溯其从艺四十年来经历的念头。
上世纪的一九八零年七月三日,我曾写过一篇《苏绣艺苑绽新花》的报道,发表在《苏州报》上。报道中,对厂里的一位刺绣女青年刻苦学艺,积极上进的事迹,给予了宣传和介绍。
苏州报文章
三十七年过去了,那位青工年将花甲。我仍以此为题行文,重新梳理这些年来她的经历,她的付出,以及所得到的荣誉,真是记忆犹新,恍如在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苏州刺绣厂工作过十一个年头,那是一个位于苏州史家巷32号的集体所有制工厂。
七一年进厂时,厂里大多为中老年职工,且以女工为主。年轻人除退休顶替者、两名七零届毕业生和我们应届的十二名新人外,几乎屈指可数。
之后,每年都有新职工加入,其中尤以七三届为多,竟一下子来了八十多位,为看上去暮气沉沉的工厂带来了青春的活力。
何铮
那位被我写入报道的人物,名叫何铮。七六年进入工厂,分配在手绣车间,拜殷濂君为师,又师从著名刺绣艺术家朱凤先生。殷老师是苏绣双面三异绣《小白猫与叭儿狗》的创始人之一,绣艺娴熟,技法精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刺绣行业的工艺 美术大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是,若无学生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情形也未必如此。在我的眼里,何铮是一位虚心好学,锐意进取的青年,加之有名师指点,可谓如鱼得水,适得其所。
双面异色绣《狸猫》入选“苏绣”教科书
我当时已被调至厂政工科从事宣传工作,除每周轮换到各车间劳动一天,熟悉全厂各工种生产技术外,平时也常去车间了解情况,及时采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工厂的年终总结作积累。
一次,手绣车间主任向我介绍起了何铮的情况,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以她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和业已取得的成绩为题的那篇报道,也算是对她工作的一种褒奖和激励吧?
凭心而论,何铮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在当时意识超前的青年。为了绣好作品,她除了刻苦钻研绣技外,还努力学习绘画,走画绣结合,能画善绣之路。她七九年考入首届苏州业余美专, 一九八八年考入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继续深造。将学到的绘画知识和技法运用到刺绣中,促使绣技不断长进,所绣的作品分别参加了国内外的多项展出,并得到了不少奖项,成绩斐然。
如:
1983年,随苏州市政府代表团赴日作文化交流
1983年,随苏州市政府代表团赴日作文化交流
1986年,双面异色绣《萱花蝴蝶》,获苏州市“五小成果二等奖”,1988 年该作品又选送参加《全国优秀旅游产品奖》评比
获奖证书
1991 年,刺绣《春.夏.秋.冬》系列获苏州市工艺美术局“五小成果一等奖”
1992 年,刺绣论文《点彩绣与乱针绣》,获苏州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一九九三年,何铮获得“工艺美术师”称号,是当时最年轻的工艺师之一。一九九六年,她因工作需要转向经营管理岗位,但手中的针线运用和笔墨耕耘从未放弃和停止,直至如今。
我在厂其间,曾写过一些诗句,描写和讴歌了刺绣女工群体的精神面貌,或许也可成为何铮个人的心灵写照。
现不妨将《给绣花姑娘》的三首小诗附录于下:
【其一】(1981.2)
苏绣技艺一枝花,
遐迩中外飘芳华。
愿做辛勤育苗人,
誓把毕生献给她。
【其二】(1981.9)
牵缕缕五彩丝线,
舞根根锃亮银针,
刺绣着精美的图案,
热情凝聚到针尖线缝。
象培育花朵的园丁,
象辛勤劳作的蜜蜂。
绣品是艺术美的象征,
你却是心灵美的化身。
【其三】(1981.9)
下班后,你去上业余夜校,
假日里,你来到公园写生。
求知的目光在书本中闪烁,
勤奋的笔尖在画板上耕耘。
如竹笋在春雨中拔节生长,
像禾苗从土壤里吸取养分。
为苏绣艺术蓓蕾满枝,
你誓做能画善绣的新人。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 图片除报道外,其余均由何铮提供
写于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