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
徐悲鸿绘就民族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赖 睿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1502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是观众与美术大家徐悲鸿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

1941年,徐悲鸿赴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举办画展,将卖画所得款项全部寄回祖国支持抗战。是年8月,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徐悲鸿十分关注国内战况,创作《奔马》。这是一匹由远及近、腾空奔驰而来的骏马。观者仿佛看到了奔马的速度,听到了马蹄蹬踏之声。他在画上题跋:“辛巳(1941年)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

在写实主义追求中融入浪漫气质和象征意味,是徐悲鸿飞禽走兽等动物画的独特创造。尤其是他塑造的“奔马”形象,大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驻足凝望,或回首长嘶,或奔逸绝尘,或腾空而起……它们不仅是徐悲鸿人格气质与创作激情的熔铸,也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写照,更成为中国艺术形象创造中的永恒经典。

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神话故事到寓言象征到抗战隐喻,再到民族精神,《愚公移山》以及抗战系列作品,都是徐悲鸿饱含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经典之作。

1940年4月,徐悲鸿在致教育家舒新城的信中说:“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的起一伟大之图。”可见,创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心间盘桓20年之久的愿望。早在欧洲求学期间,徐悲鸿看到那些深沉宏大的西方历史故事油画时,就已萌生为本民族历史故事绘写巨制的宏大理想。这幅《愚公移山》,既是古老神话的现代图像诠释,也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艺术史诗。

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传颂,愚公移山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愚公移山精神,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这些重要论述,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新时代的内涵。

笔墨当随时代。徐悲鸿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仍是当下美术创作的主流。时代性与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背景,也是一件有生命力作品的鲜活特点。徐悲鸿始终坚持与民族同步、与时代交响、与人民共鸣的艺术理念,为当今美术创作留下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