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十七神仙卷》:论其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澎湃 | 发布时间: 2018-04-06 | 140704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原徐悲鸿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全卷展出,仅展三天。这些天,为观看这一被称为“悲鸿生命”的画作,排队达两个多小时。



  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时的题跋承认它是吴道子的手笔,元赵孟辩证了吴道子与北宋武宗元的画派,认为不是吴而是武。当我们在已无从认识武宗元画派的情况下,而《朝元仙仗图》的时代性格被证实是北宋的时候,南宋人的题跋就起了反作用,而赵孟頫却帮助《朝元仙仗图》证实了作者是谁。如果何如云先生读过这段话,大概再不会误读谢稚柳的题跋了,即使谢的论述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而已。

  综上所述,《十大破绽》的理由绝大部分都不能说明作者是否为武宗元。虽然如此,作者还是正确地指出了《朝元》的艺术水准并不很高,与历史文献中对武宗元的赞誉之词不相符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追问《朝元》。

  细心检索文献,还可以发现更有力的疑点,即《朝元》还曾落入南宋右丞相贾似道之手,据《悦生别录》:

  贾似道留心书画,家藏名迹多至千卷,其宣和绍兴秘府故物,往往请乞得之。今除显赫名迹载《悦生古迹记》者不录,第录其稍隐者著于篇:法书计四十二卷 ……名画计五十八卷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众所周知,落入贾似道手中的法书名画都钤有他自己独特的印章,均有“魏国公”“悦生”(葫芦形)、“秋壑图书”、曲脚“长”或“封”字等印。许多书画上都同时钤有他的三、四个印章。而今之《朝元》,未见任何贾似道印章。考虑到现有的“宣和”诸玺印在画面的卷尾,假如该画确经贾似道收藏的话,也应在卷尾钤印,而不是在已残破的卷首,如画中已有的南宋张子□题跋。或者说,不能把缺乏贾似道印章归之为画卷卷首残破。由此可见,王己千收藏的此图不是曾从内府落入贾似道家的武之《朝元》,而是另外一幅《朝元》。那么这幅《朝元》何时、何人所作?


唐宋龙爪比较

  如上引谢稚柳文,《朝元》的时代性格是北宋的,我想这是指该画的主流风格是北宋,但它还有许多唐代的痕迹,甚至还有某些可能更晚的因素——这是更应受到重视之处。前面我说过,何如云指出的“四爪龙”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众所周知,唐代的龙爪一般是三爪,如上图之1所示,1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景云钟的龙纹,铸于唐代景云二年(711),龙为三爪。北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较为权威的图像如原藏故宫南薰殿的北宋历代皇后肖像(真宗后、仁宗后、英宗后、神宗后、徽宗后),其衣袍襕龙纹均作三爪,如上图之2。再如敦煌北宋55窟和449窟藻井的舞龙,都还是三爪。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四爪龙基本上都是南宋或元代的,3为大足南山三清洞,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其石刻龙柱足为四爪。4是南宋陈容作《九龙图卷》的局部(上、下),九条龙都是四爪,款署淳祐四年(1244)。此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5是该馆藏另一幅南宋名作《三官图轴》之《水官》局部,也是龙伸四爪。山西太原龙山石窟第1窟、第2窟的窟顶都有浮雕舞龙(6),为四爪,石窟内有题记,开凿于金元之际的1234-1235年。《朝元》之“太丹玉女”托盘上的龙,清楚显示为四爪(7)。当然,四爪龙在唐代已经偶有出现,如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唐史思明墓出土铜座龙,清楚显示为四爪。另一例如泰山岱庙大殿前的铁香炉,铸造于北宋初期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外壁上的龙也是四爪(8)。不过,这种四爪一般是前三后一,后爪方向与前三爪相对,不是南宋流行的四爪并行,爪的方向相同(如陈容画)。龙图像的另一个变化是龙角,唐代一般是弯曲的、有弹性的弧形,南宋后龙角多呈直形,前粗后细,如波士顿美术馆藏陈容《九龙图卷》及《三官图》之《水官图》、台北故宫藏南宋马远《乘龙图轴》及金代李 《罗汉图轴》等,有些图虽然还是传统的三爪,但双角已变直。这种微小的变化也可以在《朝元》上找到,图11之9是《朝元》从左数第61位侍女手捧着龙形柄壶,其龙首双角直挺,恰如许多南宋至元代的龙,这种直角龙不是唐代样式。这些图像细节与武宗元的北宋初期不相符,更倾向于南宋。

未设置二维码
悲鸿学堂
悲鸿画库

名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