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录》(117):毛泽东与徐悲鸿、廖静文的革命情谊
来源:浙江省委统战部网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40701 次浏览
|
分享到:
毛不是仅仅把革命带给中国的人,他还对中国实行了改革,使它朝气蓬勃。因为对他来说,革命不是一种有之境的行动,而是一个要不断更新以保持其目的的有机过程,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改变他的人民的思想和意识。
毛不是仅仅把革命带给中国的人,他还对中国实行了改革,使它朝气蓬勃。因为对他来说,革命不是一种有之境的行动,而是一个要不断更新以保持其目的的有机过程,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改变他的人民的思想和意识。 ——加拿大《新闻报》
图为徐悲鸿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之一
毛泽东与徐悲鸿:翰墨往来见深情 徐悲鸿(1895-1953),著名画家,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1919年留学法国,受到严格的素描训练,其间还曾游学德国、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1927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后调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6年因拒绝为蒋介石画像,被迫离开南京,流亡桂林。1945年参加重庆文化界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要求废除国民党一dz制dc,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8月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团结进步画家和教师,出任北平美术家协会荣誉会长,与国民党反动派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对抗。倡议国画改革,与北平的保守派展开国画论战。北平解放前夕,两次拒绝飞往南京。解放后,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4月,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病逝。他与毛泽东之间翰墨往来颇显深情的一段友谊,一直传为佳话。 虽然在建国前毛泽东和徐悲鸿从未谋面,但是两人彼此都有所耳闻、相知神交。毛泽东 十分赞赏徐悲鸿,不仅佩服其以高超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绘画作品闻名于世,而且更以其世人所称道的高尚人格引为知己。 1942年10月,由周恩来从革命圣地亲自带来的延安木刻作品30余幅在重庆展出。这些散发着边区生活浓郁气息、颇具红色根据地活泼向上风格的作品语言纯朴,主题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特别引人注目。徐悲鸿兴致勃勃前来参观并十分仔细地看完了全部作品,并在10月18日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了一篇热烈中肯的相关评论。毛泽东获悉后十分高兴,并亲自批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徐悲鸿的文章。 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由郭沫若草拟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全文。包括徐悲鸿等美术家在内的372名重庆文化界著名人士在上面签字,响应共产党提出的“争取民主,反对独裁,拥护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 此事震动全国。蒋介石震怒了,他把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特务头目张道藩找去大骂一顿,并责问为什么文化界一些重要人物都被共产党拉走了,并命令他一定查清,另外发表一个声明。接着张道藩派人来找徐悲鸿,转达蒋介石的意思,要其登受骗声明,否则对徐悲鸿十分不利。但徐悲鸿毫不动摇,严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