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悲鸿学堂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杨先让:我为什么写《徐悲鸿》
来源: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6-27 | 2481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走向开放之时,在新一代青年学生中,泛起一股重新评价徐悲鸿的潮流。当时海外和国内少数美术理论家、画家,集中指责徐悲鸿使中国的美术步伐落后世界潮流半个世纪之久。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走向开放之时,在新一代青年学生中,泛起一股重新评价徐悲鸿的潮流。当时海外和国内少数美术理论家、画家,集中指责徐悲鸿使中国的美术步伐落后世界潮流半个世纪之久。

  对此种论调,杨先让义愤填膺。“你骂徐悲鸿,骂中国的美术倒退了50年,我不承认”,杨先让在发布会上说。而为老师“正名”,也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徐悲鸿》这本书是我在国外写的,写作的原因很明确——因为有人在骂徐悲鸿。我受得了吗,你说?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学画?就是为了将来能有出路。而徐悲鸿学画,他想的是国家,是中国的美术应该走向哪里。”




  近日,在传记作品《徐悲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发布上,该书作者,原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已87岁高龄的杨先让,在讲述写作缘由时,愤慨激昂。

  1948年,杨先让先生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最后五年得到他的悉心教导,后来又在徐悲鸿曾经执掌的中央美术学院执教三十余年,一直都在徐悲鸿艺术思想熏陶下走过。《徐悲鸿》一书立足徐悲鸿一生的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立体呈现了: 从乡村到上海,从北京到欧洲,一个穷苦青年何以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肩负重振中国美术的使命,在战火纷争中颠沛流离,徐悲鸿绘就了怎样的传奇人生?

  “我们中国出一个徐悲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应该去珍视他”

  在《徐悲鸿》一书开篇,引用了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八十多年前的一段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士》

  在杨先让心中,老师徐悲鸿就是一位伟大人物,“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在创作、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以及美术教育方面,均有卓越建树”。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走向开放之时,在新一代青年学生中,泛起一股重新评价徐悲鸿的潮流。“当时海外和国内少数美术理论家、画家,集中指责徐悲鸿在20年代没有从欧洲引进现代派艺术,而是将西方即将‘落伍’的写实主义引进到了中国,使中国的美术步伐落后世界潮流半个世纪之久。徐悲鸿成了中国美术事业上的‘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