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中医药文化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15 | 1028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医药文化比中医药治疗影响面更广,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人”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目的,是要让人们首先树立健康快乐的观念,然后是形成健康快乐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不生病、无疾善终的境界。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应该更加关注“治未病”。

  中医药文化比中医药治疗影响面更广,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人”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目的,是要让人们首先树立健康快乐的观念,然后是形成健康快乐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不生病、无疾善终的境界。中医当然可以治病,可以治大病,这一点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命健康靠中医护佑,还有当代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陈竺获得欧尼斯特·博特勒奖可以证明,对此无疑需要更大的关注和投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普及对于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强大优势。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中华优秀生命哲学、生命科学的杰出代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中医药学以阴阳平衡的生命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与阴阳调和的治疗观,反映了中华文化“阴阳中和”的核心价值;中医药学“治未病”“存正气”的预防保健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中医药学“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

  因此,笔者建议,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治未病中心”主体下移到基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建议改变原来以三级中医医院为主体、辐射带动二级中医院、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将“治未病”主体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政府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真正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

  同时,要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有关品牌影响力、受众健康素养提升效率的科学评估。这一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大型系列活动已经形成品牌,建议将活动目的中的“服务农村”改为“服务大众”,扩大受众面,覆盖全社会,让更多百姓受益。同时做好活动的科学评估,及时改善传播方式。真正把中医药的文化精髓传播开来,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树立起来,中医药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起来。还应设立“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有基础的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文化”的研发力度、传播力度。支持跨学科协同创新,创作出一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医文化精品。现代传媒手段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等特点,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现代媒体工具。中医药文化及其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普及,需要对现代传播载体、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

悲鸿画库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