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画坛大隐刘勃舒
来源:网络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29 | 24806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几年,国家画院新闻频出,变着花样折腾,俨然成为了社交的名利场。在这些热闹的艺术市场、喧嚣的画展开幕仪式或者五花八门的媒体炒作上,很少看到一个人的影子,他就是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刘勃舒先生。



  让刘勃舒画不了的,不只有主题性作品,还有市场大肆流通的应酬之作。“叶浅予先生说笔会是耍猴,我感觉也是。”这种“围观”和他前面有艺术享受和创作激情的围观大不一样。此围观不是彼围观,他说。起初他参加过几次,“感觉跟作坊生产线一样,一张画完立刻有人拿走,甚至还有现场拍卖的,几个老板比着看谁的出价最高。好怪异,就是走穴。”他说:“商业笔会上,画的画都不是自己的。”


  尽管不断受到市场各种商业机构的邀约却并不为所动,对现今艺术市场的名利浮华,刘勃舒更多的是冷眼旁观和回避。他曾经不知一次声明,在市场里流通的署着刘勃舒名字的画作80%都是假的。地摊画也署上刘勃舒的名字拿去拍卖,令刘勃舒不齿;而有些颇有功底的人高仿刘勃舒的画作,他心知肚明却也不愿说破,“总要给人有饭吃”,这一点,他的秉性和启功先生一模一样。多年前,刘勃舒在家中和朋友聊天,一个煤老板把电话打到他家的语音电话上:“刘院长,我想找你买800张画。”某马年,一个马来西亚商人找到他要买“一批”画。“批发?多少钱我都不卖——我又不是马贩子。”在刘勃舒的观念中,绘画是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不可以买卖的,更不可以批量买卖。害怕这“一些”、“一批”的词语和耍猴的场面,刘勃舒几乎绝迹于展览现场和艺术市场,在家与笔墨和音乐为伴,很少抛头露面,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刘勃舒的身影掠过新中国以来美术界几代人的更替,他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历史篇章。吴作人先生任中央美院院长时他任副院长,李可染先生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时他也任副院长,在李可染先生1989年去世后他执掌中国画研究院至2003年退休。刘勃舒扶老携幼忙碌在一个美术界大家庭中,既当伯乐又当千里马,经奔走于社会,一点也不吝于他的社会影响力。不过,他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宣传,他忙碌于“发现天才”。


  画家李冰奇原是山东潍坊的一位的工人,从小随父亲画指墨画。在当地他的画却无人赏识,也无人问津。痛苦不堪的李冰奇经人指点,抱着一捆画敲开了刘勃舒的房门。“好啊,你的画好。”刘伯舒不仅给予肯定,而且写信给当地政府,把李冰奇借调到中国画研究院画画,先后为他办了3个展览,还发动周围的朋友一起帮助李冰奇。上世纪80年代末,有关方面邀请李冰奇创作了十多幅指墨画,作为当年全国十佳运动员的奖品和送给赞助此项活动的美国柯达公司作为纪念。中央电视台将这些画搬上荧屏,向国内外展示。李冰奇的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国家邀请他去办画展。刘勃舒还为李冰奇的第一本画集作序,向世人推荐这位工人指墨画家的艺术成就。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悲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