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悲鸿学堂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画库

徐悲鸿的“猫”
来源:美术观察 | 作者:张熙 | 发布时间: 2018-03-26 | 505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徐悲鸿爱画动物,他的猫又有何不同?

1. 徐悲鸿油画作品中的“猫”
  在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中,1924年至1925年间成果丰富。他的创作技法渐趋成熟,油画语言中既有古典主义严谨的造型结构,也吸收了印象派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又兼具含蓄、沉静的东方意韵,《抚猫人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图1)
  这幅画描绘了少妇怀抱白猫的场景。画面层次分明:作者本人的自画像几乎完全隐匿在深褐色的背景中;少妇所着旗袍虽然艳丽,但是色调偏暗;其怀中的白猫在高饱和度、低明度的色彩运用中更显得洁白无瑕、生机勃勃。整幅作品对猫的描绘最细,少妇次之,画家本人的自画像则处理得十分概括。
  在表现猫的毛发时徐悲鸿采用了不同的笔触:头部短而密实,尾部长而蓬松,猫须细而坚挺。不同亮度和纯度的白色贴合着肌肉的走向,表现出猫身体仰卧于少妇臂弯,头却为画外某处所吸引而微微探出的S形体态。猫的两个前爪一松一紧:被少妇握在手中的爪与少妇发力的左手呈现出同方向的紧张感,另一只爪子却松松地搭在少妇手腕处,与少妇放松的右手相呼应。少妇的右手被处理得十分漂亮,圆润紧致的手指搭在洁白蓬松的猫身毛发上,更加突出了手部皮肤的光洁、肌肉的质感和关节的放松流畅。如果说少妇的面部表情在偏暗的色调中表现的节制而含蓄,那么这只衬托在白色毛发中的手则充分体现出其雍容典雅的气质。
  反观徐悲鸿在1917年所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中的女孩与猫,虽然画家对猫的毛发花色描绘得也很细致,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没有互动,被女孩抓在手中的猫僵直如同玩偶,与《抚猫人像》中二者相得益彰、生机勃勃的状态相去甚远。如果说留欧前徐悲鸿对猛兽拿捏不准是因为只能“从动物画片和东洋博物标本中渐识真形”〔9〕,那么素爱养猫的徐悲鸿对猫是十分熟悉的。可见两幅作品的差距不在是否有机会“师法造物”,而在表现技法上的区别。《抚猫人像》对画面的整体色调、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以及白猫的毛发、体态、神情处理的和谐严谨,从中可见一些其颇为欣赏的写实主义画家的身影〔10〕。
  库尔贝有一幅《女人与猫》,同样描绘了女人手抚白色波斯猫的场景。徐悲鸿的《抚猫人像》在画面构图、人物的造型以及人与动物的互动上,都与之十分相似:画面背景均为由亮转暗的褐色,女人像都是四分之三的侧脸,右肩高于左肩。不同的是,库尔贝通过猫身毛发和女人衣裙笔触的对比营造出了动感,而徐悲鸿的作品则呈现出娴静的气质。
  1923年,徐悲鸿曾居柏林,拜康普为师。与康普同时期的画家亚瑟·海耶(Arthur Heyer)曾因擅描绘白色波斯猫而名噪柏林,并有许多画册付梓。亚瑟·海耶多将白色波斯猫置于深绿与赭石相撞的暗调背景中,以凸显其毛发之洁白。虽然无从证明徐悲鸿是否见过相关作品,但从图像上看,徐对画面整体色调的选择,对白猫毛发环境色的处理与其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