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悲鸿的“猫”
来源:美术观察 | 作者:张熙 | 发布时间: 2018-03-26 | 551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徐悲鸿爱画动物,他的猫又有何不同?
  以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懒猫》为例,画中两只猫一动一静:黑白斑纹猫前爪伏地、后爪立起,背部舒展、臀部紧张,充满了运动感和力量感;黑黄斑纹猫则缩成一团,正在酣睡,恬静怡然。画中打哈欠的黑白猫曾在徐悲鸿课徒画稿中出现,应该是作品完成后自觉不错,因此重新分解、示范给学生看的。通过画稿可见,猫背部用了三种不同的线条表现出其前伏后弓的姿态,猫尾用浓墨扫出,沉雄劲健,直冲天际。前伏后弓的体式最能体现出猫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柔韧矫健,徐悲鸿应该对此十分熟悉和喜爱,在1939年《南洋商报》对徐悲鸿画展的报道中,可见一幅猫图,其中一只就是这种前伏后弓的姿态,类似形象还曾出现在《桐荫猫戏图》(1941年)、《双猫》(1941年)、《双猫竹石图》(1943年)等作品中。在课徒画稿中还有两只立猫,与1944年的《母与子》如出一辙(图3)。从画稿可见,徐悲鸿用前细后粗的一笔勾勒出猫背的轮廓,简洁有力,突出立猫之沉稳,其对线条表现力的把握可见一斑。


图3 徐悲鸿 母与子 国画 92×42厘米 1944
  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鸿画的猫大部分立于巨石之上,并往往与葵花、竹林、桐叶、松柏等植物相伴,其对自然环境的刻画丝毫不逊色于“主角”猫。以上文提到的《懒猫》为例:几株向日葵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画家以中锋淡墨勾勒葵花叶片的轮廓,又以浅赭、花青等色彩层层晕染,使“葵花”与“猫”一样呈现出骨肉兼得、形神俱佳的艺术特色。

二、“猫图”之寄情达意
  中外艺术史中,“猫”的形象有着漫长而多维度的发展脉络:它曾作为神明的代表而被崇拜,也曾作为巫术的符号而遭残杀,它曾是家庭关系的寓言,也曾是自由人格的象征。从古埃及猫女神巴斯特到圣经、拉·封丹寓言,从达·芬奇、凡·艾克、夏尔丹、勃鲁盖尔、庚斯博罗到马奈、马蒂斯、高更、毕加索、达利、安迪·沃霍尔都格外青睐于这种动物。在中国自唐代起,官宦人家就以豢养不捕鼠的宠物猫为风尚。因此,猫和牡丹、园林常一同出现,寓意富贵吉祥。“猫”谐音“耄”,与“蝶”一同出现时,则寓意长寿。另外,猫的性格敏感、独立,很多文人墨客借以自况,表达桀骜不驯之意。就徐悲鸿来说,其作品中的猫不仅具备上述传统意涵,还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意义。可以说,猫的艺术形象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悲鸿画库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学堂